>>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理论研究
奋力跑好历史接力棒 推进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
2025-09-10 09:04:50   来源:华兴时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凝聚共识,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将各政党和无党派人士团结于共同目标,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百余年来的实践印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立足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创新,彰显出巨大优越性与旺盛生命力。辛亥革命终结封建帝制,催生了中国早期政党制度,彼时全国涌现300多个政党,却未能扭转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先辈仁人、革命志士,“一片丹心空白骨,两行哀泪洒黄泉”。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团结带领人民开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光明道路,才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政治格局。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奠定了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982年,“十六字方针”正式确立,多党合作道路越走越宽广。1993年,多党合作制度写入宪法,获得根本法律保障。2011年,胡锦涛提出“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理论,实质上指出多党合作的目标是达成广泛的政治共识。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概念,将我国政党制度提升至新高度,充分体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也充分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始终坚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长期实践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核心职能之一。民主党派需奋力接好历史接力棒,以促进发展为团结奋斗第一要务,紧扣国家中心工作,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一)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为新时代参政党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各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面临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要求和组织路线,要持续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规章制度,包括组织建设、工作考核、绩效评估等,逐步使基层组织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努力探索符合民主党派组织特点的自我监督机制,把目标责任制引入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考核中。完善现有的考评制度,有效促进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引导和带动基层组织和成员,促进参政党组织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办公场所、设施配备、工作条件、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以支持,开展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理论共学、活动共办等共建活动,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优化民主党派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政治任务。通过组织参与统战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政党协商会、联谊交友会、情况通报会、谈心活动,及宣讲报告、专题辅导、主题书画展、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增进党派干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立足主界别吸纳人才,兼顾相关职能部门、社会专业领域、新社团群体、新社会阶层,重点吸收政治素质好、专业造诣高、代表性强的人才,为组织发展筑牢支撑。抓好人才储备,有意识留存优秀党外人才,结合会员发展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通过组织发展与统战部门推荐完善党外人才动态数据库,有计划培养复合型、社会活动型人才,夯实政治交接基础。

  加强党派人员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完善交流、轮岗、任用制度,加大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力度,提高实职安排比例,争取各级组织与统战部门的统筹和引荐,引导优秀人士加入,实现各党派人员发展均衡有序;支持党派成员担任“特约人员”、参与议政协商与工作评议,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激发民主监督积极性。

  (三)提升民主党派思想政治水平。当前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仍存短板:部分新成员对政党制度认识模糊,缺乏制度自信;部分成员对参政党定位理解不足,政治敏感性弱、参与意识欠缺;少数人加入党派的动机不纯;个别党政部门忽视统战工作,将多党合作视为“花瓶”;参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适应成员多元化思想的现状还有差距等。

  提升参政党思政水平需借鉴中共党建经验: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对党派纲领目标、发展历史、参政规律的理解,完善思政理论体系;通过培训班、讲座、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活动,强化成员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使命的认知,提升政治敏感性、政策理解度与综合素质,增强参政使命感与自豪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丰富教育内容,适时加强政治引导。在思想上树立明确的主体责任意识,真正感知到参政党自身是一个独立的政治主体,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树立主体意识,让成员明确参政党是独立政治主体、社会建设重要力量,培育学习意识,打造学习型参政党,形成胸怀全局、扶正祛邪的风气,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

  (四)强化参政议政职能。以中国共产党为师,秉持“参政为民”理念,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聚焦群众关切开展调研,倾听民声、掌握实情,围绕教育、医疗、托育、就业、养老、住房等民生痛点,收集基层真实数据、案例与诉求。找准难点堵点,提出前瞻性、针对性、资政性强的建议,协助党委和政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决问题、促进和谐,做到“帮忙帮到关键处、建言建到需要时”。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实践,通过医疗服务、职业培训、兴教助学、捐资救灾、扶危济困等公益活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五)担负新时代多党合作使命。政治责任方面,要树牢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严明政治纪律、坚守政治规矩。在原则问题方面,上不缺位、不失声,面对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等错误思潮,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捍卫中国政治制度。社会责任方面,需依据法定职责与制度安排,通过“一参加、三参与”调动成员积极性。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武装;坚持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忠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初心使命,继续携手前进,奋力跑好历史接力棒,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马淑梅 作者系民建石嘴山市委会市直机关三支部副主委) 


【责任编辑】:包瑞